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胜。埃森展地处德国,展会上的游戏弥漫着浓浓的德策味道是免不了的,但想要在一群工放、卡牌游戏中脱颖而出,奇怪的主题和吸人眼球的封面是许多设计师惯用的手法,可谓是展会上吸引玩家的“流量密码”了。
今年也并不例外,《Golem》这款游戏,封面以黑色衬底,中央是一个有点骇人的巨大面具,如果配以巨型海报或挂幅,一定会震慑全场。
正如游戏封面营造的神秘感一样,《Golem》的主题非常冷僻:公元4世纪的犹太教法典中提到过Rava造Golem的事,Rava是犹太教里的学者“拉比”,Golem用黏土造就,并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力量的强大,经过十几个世纪后Golem的传说开始演变。
17世纪,传闻布拉格的犹太教拉比制造了Golem来保护犹太区的犹太人免遭迫害。为避免麻烦,故事中的拉比总是在Golem完成任务后将它变回没有生命的泥土。某天,这个拉比因为去做礼拜忘记了此事,于是发狂的Golem毁灭了全城。
当时正值现代科学萌芽、钢铁机器如巨兽一样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际,Golem的传说风靡一时,1920年甚至诞生了一部电影:《泥人哥连出世记》,这部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品非常受影迷的欢迎。Golem也给了作家玛丽·雪莱灵感,写出了科幻大作《弗兰肯斯坦》(同名桌游已经问世)。
Golem的概念在西方奇幻题材文学及游戏作品中被广泛应用,《龙与地下城》《魔兽世界》《万智牌》等中皆有提及,翻译版本也千差万别,通常是傀儡、人偶、魔像,前面再加上材料名。
本作即是现代Golem故事的起点,布拉格Golem守护犹太人的传说。玩家扮演的就是一个个犹太教Rabbi(拉比),制造一个个胖乎乎、巨大的Golem米宝,在布拉格走街串巷,保护犹太居民,最后在完成使命之后亲手埋葬它们,尘归尘,土归土。
游戏的主线是移动场上的Golem,让它们在红黄蓝三个街区向前移动,获得停留区域的好处。由于一旦某个Golem米宝到达街区的末尾,它就会永久停留在那里,所以适时地让它们走走回头路,控制它们的步数也就成了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些都通过一个彩球自动系统来控制,玩家触发彩球的同时,支付知识,移动Golem。
三个街区互有侧重:红色是黏土为主的街区,玩家会收获黏土、用黏土换分或者制造Golem;黄色街区与金币和物品有关,能够获得金币、物品、目标卡以及拉比手下学生的收入;蓝色街区侧重知识,玩家能够获得知识、书本、提升知识轨道水平。前两个街区都有直接埋葬Golem的选项,而且玩家在每回合都会有一个系统赠送的免费移动Golem的环节。
当然如果单单移动Golem,游戏就过于单调枯燥了。玩家一共可以执行三个行动,除了执行彩球行动进一步移动Golem外,其他行动还包括一次拉比行动。
拉比行动是将自己的拉比米宝放置在一个拉比行动板块上执行其行动,这些行动板块每回合都会做一定的调整。行动中最有价值的是调整Golem位置的行动,这让玩家能够用Golem来回走出各种COMBO,避免过早走到终点卡住。
其他刷分和获得资源、爬Golem研究轨道和知识轨道的选项则要看时机而定,都有一定的价值。玩家可以选择和其他玩家相同的拉比行动板块。所有玩家选择完毕后,它们在拉比行动板块放置槽里从上向下的顺序就构成了下个回合的行动顺序。
两条轨道方面,知识轨道提供了刷分道具蓝色烛台,以及安放书本时的一些资源和分数奖励。Golem研究轨道同样会提供刷分道具红色烛台,玩家能够加强对Golem行走步数的控制。其中直接埋葬一个Golem,并且从此获得Golem墓地的双倍奖励以及制造一个Golem后可以立即让它走起来的黑科技直接完成了“死人流”的核心COMBO。
游戏中的目标卡设置很直白:最顶端是玩家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涉及资源、Golem的数量;下方是能够获得的分数;再下方是完成任务数量和额外奖励分数的关系——2个任务2分,3个任务5分,4个任务以上9分,清晰明了。
整个游戏主线非常清晰明了,三种资源中两种资源直接为Golem服务,黏土用来制造Golem,知识用来驱动Golem,黄金负责则串联起游戏的其他部分。
玩家可以稳扎稳打,升级Golem的性能,提升知识水平。同时也可以大刀阔斧,让自己的Golem迅猛前进,拿到街区末端比较好的奖励,然后再埋葬它们获得墓地的好处,迅速制作新的Golem再次为自己卖命。
清晰的UI、中规中矩的版图、玩家通过引擎构筑加强行动的效力,都让这款游戏充满了浓郁的德式风格。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板块会导致玩家策略路线的分流,能够适时调整策略,加快自己引擎构筑、选择适合自己的街道位置的玩家,通常能够带领自己的Golem走向胜利。
综合看下来,这款桌游的封面和主题选择上虽然非常诡异、冷僻,但其实是一个很刚健朴实的德式策略游戏,实际的游戏美术也很符合德式玩家的口味。《Golem》的中文版已经由游人码头宣布代理,国内玩家预计也能在明年玩上这款游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