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让这么一个悠久的游戏有了那么多忠粉,能够保持那么久的魅力?
说到底,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庸之道:
一、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的共存
游戏中一共有七个选区将要进行选举,第一回合时,第一个区域将完成投票,而第二、三、四个选区的情况在玩家面前一目了然。由于每个选区都有自己的偏好,比如是否同意加入欧盟,是否同意有机农业,是否同意核能等等(偏好视版本各有调整),如果刚好和玩家派别的偏好天差地别,那玩家就要考虑是否放弃目前区域的争斗而转向提前布局后几个区。
一般桌游的短期策略和长期策略会更模糊,短期策略经常被“针对某个问题的抉择”代替,而长期策略则变成了“策略路线”。但是《德国大选》如此的泾渭分明,短期就是针对目前的选区,长期就是针对后三个选区,简单明了。
二、确定性和随机性的平衡
游戏采取了一些同时行动的机制。这种机制大忌就是怕玩家之间信息绝对不对称,或者大多数玩家没有足够的信息,导致行动的混乱。但是在德国大选中,确定的东西大多每个人都一致,比如每个党派亮明的五张偏好卡。但是玩家同时在手牌里能够暗藏三张偏好卡,并且进行一定的调整。
而例如赞助卡这种比较大随机性的卡牌,设计师又将选择权交给了玩家:你可以接受赞助,但是你的党羽会鄙视的离开(掷若干个骰子),或者你选择清贫,会有更多的人汇集在你身边(同样也取决于若干个骰子)
掌握媒体的玩家能够引导地区的偏好。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替换掉一张偏好牌,重新抽取一张时,至少局势不会变的更糟。但是是否如同他所期待的那样变得更好,就要看点人品了。
这样的设计,保证了策略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基本都能得益,但是局部的胜负会有变数。这既保证了策略度,又添加了重玩性。
三、现实与游戏的融合
一般来说,这方面的领域是桌游很少涉及的,一个是难以具象化,另一个也和出道即巅峰的德国大选有关。德国大选很好的将游戏和现实融合起来,不但是采取了政治议题、舆论媒体、利益群体对德国大选均有一定的影响,还做出了全国和地方的差异,各个选区的差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点,让玩家有了回忆整局游戏的工具——记录纸。
是的,现实中哪次选举胜利之后参选的党派不是厚厚的一沓沓资料呢,而在酣畅淋漓的一场大战之后,大家拿着记录纸复盘局中的关键点,就好像正餐之后的甜点,真真恰到好处,不会有普通桌游玩完就草草收场的感觉。
四、鼓励领先玩家和补偿弱势玩家的取舍
德国大选中,每回合结算的不单单是哪位玩家控制了该地区,还会对舆论媒体、中央政府席位、金钱等进行一一的结算。特别是游戏中大量拍卖要利用金钱,所以玩家如果用正确的策略在前几场选举中获胜,他的优势是非常大的。容易形成所谓的马太效应。
那,就没有办法克制他了么?
当然有,在游戏中,两个玩家可以共同参加选举,这样他们获得的选票会进行累加,获胜的概率一下子就增加了。当然游戏也是规定要偏好类似的政党才能联合参选,可以说是很现实了。
五、钱至分的转化
德国大选,说到底还是一个经济类游戏,赢得地区选举——获得金钱——用钱来影响舆论、改变地区偏好、改变某个地区对自己政党的看法——赢得地区选举。
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个简单的闭环,大家一路做就是了。但是真正游戏中,就怕哪个玩家招式用老,砸了大钱在某个区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于是经济立马崩盘,沦为陪跑。
说到底,只有有效率的、长期的将钱与分不断转换,彼此交替,螺旋上升,才能获得游戏的最终胜利。局势不妙,那是必须立即脱身,不再恋战。
所以,这样一个时刻要掌握分寸,衡量尺度,瞻前顾后,缜密思维的好游戏,想必再过几十年,依然是德策玩家的心头所好吧。